胆固醇多高才算高?一文读懂!胆固醇多少算高
胆固醇多少算高?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脂类物质,但过高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根据医学标准,总胆固醇(TC)≥ 2 mmol/L(200 mg/dL) 即属于偏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 4 mmol/L(130 mg/dL) 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 0 mmol/L(40 mg/dL) 均提示异常,不同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冠心病患者)的目标值可能更严格。
胆固醇的分类与作用
胆固醇分为两种: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将胆固醇运输到血管壁,过量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清除血管中的多余胆固醇,保护心血管。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甘油三酯(TG)也是血脂检查的重要指标,与胆固醇代谢密切相关。
胆固醇水平的医学标准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理想范围如下:
| 指标 | 正常值 | 偏高/异常值 |
|---------------------|---------------------------|--------------------------|
| 总胆固醇(TC) | <5.2 mmol/L(200 mg/dL) | ≥5.2 mmol/L |
| LDL-C(“坏胆固醇”) | <3.4 mmol/L(130 mg/dL) | ≥3.4 mmol/L(高危人群需更低)|
| HDL-C(“好胆固醇”) | ≥1.0 mmol/L(40 mg/dL) | <1.0 mmol/L |
| 甘油三酯(TG) | <1.7 mmol/L(150 mg/dL) | ≥1.7 mmol/L |
特殊人群需更严格管控:
- 冠心病或中风患者:LDL-C应<1.8 mmol/L(70 mg/dL)。
- 糖尿病患者:LDL-C目标值通常<2.6 mmol/L(100 mg/dL)。
胆固醇高的危害
长期高胆固醇可导致:
- 动脉粥样硬化:LDL-C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引发冠心病、脑梗。
- 胰腺炎:甘油三酯过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
- 脂肪肝:胆固醇代谢异常与肝病风险相关。
胆固醇升高的原因
- 饮食因素:过量摄入饱和脂肪(如肥肉、油炸食品)和反式脂肪(如糕点)。
- 缺乏运动:久坐会降低HDL-C水平。
- 遗传因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LDL-C天生偏高。
-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胆固醇异常。
如何降低胆固醇?
- 饮食调整:
- 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豆类)、不饱和脂肪(深海鱼、坚果)。
- 限制动物内脏、奶油、棕榈油等高胆固醇食物。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HDL-C。
- 药物干预: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首选,需遵医嘱服用。
- 戒烟限酒:吸烟会降低HDL-C,过量饮酒升高甘油三酯。
多久检查一次血脂?
- 健康成年人:每3~5年检测一次。
- 高危人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每年一次。
胆固醇是否偏高需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尤其要关注LDL-C和HDL-C的平衡,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定期监测,多数人可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远离心血管疾病风险,若检查结果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
(全文约850字)
(责任编辑:风向标)
-
友友用车倒下了,但不会是最后一家。...[详细]
-
3、AD-3虽然点击量很低,但依然带来了转化,说明这个位置隐蔽,但是商品是用户所需要的。...[详细]
-
6)看点六:PE、VC常常爱玩的反摊薄保护条款 墨迹天气能够发展成天气类应用排名第一的APP,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背后“勤勤恳恳”的资本大佬们的。...[详细]
-
最多人下载AVA币交易中心官网_好用AVA币交易中心排名第一
在毕胜抛出那句“垂直电商是骗局”的惊世骇俗观点的4个月后,唯品会美国上市,2014年,垂直电商聚美优品上市。...[详细]
-
有了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你就能处理网页问题并建立搜索引擎和用户都喜爱的网站啦~ 原文地址:http://internet.com/web-101/how-to-do-a-content-audit-...[详细]
-
(3)数据分析: 由于我主要负责独立频道,工作内容则更偏向产品运营,十分注重数据分析。...[详细]
-
(3)数据分析: 由于我主要负责独立频道,工作内容则更偏向产品运营,十分注重数据分析。...[详细]
-
(1)饥饿营销首先要把握饥饿“度” 饥饿营销在尺度把控上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确定市场容量和需求情况。...[详细]
-
二、网站设计要考虑到病种因素 网站在设计之前,就需要对于网站进行全方面的包装,如果只是简单草草得出来的网站,就会给用户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详细]
-
这样看来,显然更好地利用数据可以帮助用户在没有生病前就了解到自身的健康风险所在,这也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关键所在。...[详细]